民国时期,四大家族的势力可谓举足轻重,他们主导了国民党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命脉。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,这些家族的名字象征着极权与腐化: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搜刮民财、横行无忌,甚至有时为了达成目的创通网,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人性命,却依然能安然无恙地继续他们的统治。而在这些家族中,陈家兄弟的陈果夫可谓是一道不同寻常的风景。他们虽然权势显赫,然而创通网在个人操守方面却展现出难得的清正廉洁:他们没有追求奢华的生活,也未曾积攒财富。当权势逐渐衰退,陈果夫甚至没有积蓄,连基本的医疗费用都成了困扰。
陈果夫自幼身体虚弱,他的命运紧随蒋介石的起伏而波动——在蒋介石崛起的过程中,陈果夫曾一度权势滔天,而当蒋介石扶持新势力,陈果夫则逐渐被边缘化。陈果夫出自吴兴的一个贫寒家庭,尽管祖辈曾有过显赫的官职,但到了他父辈这一代,家道中落,经济困窘,家中无法负担孩子的学费。陈果夫的二叔陈其美因此辍学经商,早早便开始为家庭谋生,年仅15岁的他就开始承担起资助兄弟们读书的重担。
展开剩余81%陈果夫是陈其美的长兄之子,从小便被送往私塾读书。然而,性格内向且不够机灵的他,在学习上并没有太多出彩的表现。家中的长辈对于他非常失望,尤其是因为他体弱多病,性格沉静,许多人都开始为他未来感到担忧,甚至怀疑他是否能在这条传统的读书之路上走下去。就在此时,陈果夫的叔叔们及时伸出了援手,尤其是陈其美,他鼓励陈果夫放弃传统的教育,转而学习新式教育。陈其采也提出要带领陈果夫上学,希望能够为他开辟一条新的道路。
然而,事实证明陈果夫并不适合读书,无论是在私塾还是新式学堂中,他都未能取得突出的成绩。他辗转于吴兴、长沙、南京、杭州等地,参加过多所学校的考试,却始终未能成功考入理想的学校,最后只进入了一所中学预科。期间,陈果夫因性格顽固、不合群,遭到同学们的排斥,甚至被他们起了许多外号进行羞辱。
在这段艰难的求学时光中,陈其美从国外寄来了一封信,特别提到家中孩子的前途,并指出陈果夫虽然安静,但思维清晰、有条理。根据这些特点,陈其美为他规划了未来的方向。面对二叔的建议,陈果夫决定再次尝试考入浙江陆军小学堂。陈果夫对二叔极为尊敬,几乎无条件地接受了二叔的每一个提议。于是,15岁的陈果夫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,尽管他的成绩依然不佳,且性格仍然孤僻,导致他在学校里依然未能交到朋友,同学们仍然用各种外号来戏弄他。
接下来的岁月里,陈果夫曾计划多次出国留学,但无论是因为身体原因,还是因为战乱的原因,最终都未能成行。胡适曾评价他“不学无术”,这番话不无道理,因为从小到大,陈果夫在学业上一直成绩平平,且终其一生,也未能完成正式的学业。然而,胡适接下来的评价却指出了陈果夫的独特之处——“奇才”。如果陈果夫只有个人操守这个在当时国民党中最不值钱的优点,又怎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脱颖而出呢?
1906年,陈其美前往日本留学,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,加入了同盟会,并结识了蒋介石。两人情同手足,互为义兄弟,陈其美还将自己的关系网络介绍给了蒋介石。陈其美的才干可见一斑,尤其是他在1908年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,成功地带领同盟会重整上海局面,化空谈为实事。在这段时间里,陈其美与上海的各大势力建立了深厚的联系,包括青帮、武术界和商界,为同盟会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连身处海外的孙中山都对他的成就大加赞赏。
陈果夫毫无疑问紧跟其后,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。曾经的书生气质逐渐转变为满腔热血的青年,他不再是那个呆板的读书人,而是勇敢冲锋陷阵的革命者。1911年,武昌起义爆发,战局持续一个多月,形势异常紧张。当消息传来时,陈果夫主动请缨前往前线参战。黄兴与陈其美是旧识,他并未让陈果夫亲自上阵,而是安排他执行组织工作,派他前往武汉支援。在此过程中,陈果夫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,他在陆军第四中学组织起了一支小队,准备为革命贡献力量。
然而,陈果夫的身体一直受到肺病的困扰,这次参战时,他由于体弱不堪,推炮时体力透支,导致血流不止,几乎丧命。此后的革命形势愈发艰难,陈果夫成为了敌方通缉的对象,四处隐藏行踪。为了捉拿他,不少曾是他同学的人被收买,参与到追捕他的行动中。陈果夫几次与这些“同学”正面交锋,但凭借机智,他成功摆脱了追捕,展现了自己在隐匿与逃脱方面的非凡才能。
1916年,陈其美被刺杀身亡,陈果夫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,而此时革命也进入了低谷期,陈果夫一度陷入茫然,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前行,只得返回老家休养。1920年,蒋介石等人前往上海筹集经费时,陈果夫已经在上海的钱庄站稳了脚跟,开始了自己的事业。在此期间,陈果夫展现出了过人的实干能力,他学习了金融操作,很快便在业务中大获成功,迅速为蒋介石积累了资金。
然而,由于蒋介石的盲目指挥,上海的金融事业很快遭遇了巨额亏损。与当年二叔远赴日本避祸不同,陈果夫并没有选择逃避,他决定留在上海,收拾残局。最终,陈果夫成功地扭转了局面,展现了非凡的担当与决心。这或许正是蒋介石后来在筹办黄埔军校时,首先想到他的重要原因。陈果夫在黄埔军校的建设中,负责了采购物资和招募新兵的工作,为蒋介石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,也因此迅速掌握了实权,名声大噪。
然而,随着蒋介石的败退,陈果夫与他一同隐退,成为了历史的旁观者。蒋介石在随后的日子里,将陈家兄弟逐渐排除,陈果夫也最终远赴美国,尽管曾经权势如日中天,但到了晚年,生活拮据的他不得不依靠养鸡为生。
回顾陈果夫的一生,虽然他在学业上屡屡失利,留学的机会也几度错失,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决断力,在政坛上打拼出一片天地。最终,他因健康问题离世,虽然结局凄凉,但他的一生足以证明,每一个决定都对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