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5月27日,陈独秀在四川江津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63年人生。这位曾是黑暗时代的火种、觉醒年代的呼号者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领军人物,在贫困潦倒中悄然离世。他的生涯犹如春雷般激荡起中华大地的沉寂,而他的离世,却如同残烛熄灭,风中仅留下淡淡的涟漪。陈独秀一生致力于国计民生兴盛网 ,时而激烈呼号,时而孤军奋战,然而晚年的他,经过诸多波折后,渐渐变得沉默寡言。然而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依然拼尽全力,对第三任妻子潘兰珍郑重交代:“兰珍吾妻,我去后若有合适之人,请从速改嫁,安度后半生。”
在2021年开播的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,陈独秀的妻子,气质优雅、知性大方的高君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那么,为什么陈独秀临终时身边的却是潘兰珍呢?除了叮嘱潘兰珍尽早改嫁,陈独秀的遗言中还特别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,潘兰珍该如何理解这番话呢?让我们走进这段陈独秀与第三任妻子潘兰珍相守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83%陈独秀,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,少年时期由祖父抚养长大。天资聪慧,文学才华出众,他年仅17岁便考中秀才,18岁时便考入杭州的“中西求是书院”深造,成为当时的青年才俊。当他潜心读书,筹划报效国家时,背后的大清帝国却已腐朽不堪,龙墙轰然倒塌,昭示着天朝的衰败。1898年,维新变法刚刚推行,便遭到镇压,变法派人士的鲜血洒满街头,谭嗣同的悲壮遗言回响在每个中国人的耳边。不久后,八国联军铁蹄踏入北京,《辛丑条约》签订,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现实变得无可避免,“大清不大,中国不国”的沉痛现实让年轻的陈独秀心生愤慨。
陈独秀对百姓的苦难深感同情兴盛网 ,对清政府的腐化极为愤怒,这些情感化为对改革的渴望和对腐败政权的怒火。他的言论迅速引发了“学术界”的恐慌,迅速被中西求是书院开除,并被迫远赴日本,寄望通过先进的思想挽救中国。日本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浪潮中,陈独秀前往日本,历时15年,先后五次深造,心中只为带回先进思想,解救沉沦中的祖国。在这期间,他用笔抨击清政府的腐败,支持辛亥革命,并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。
1915年,陈独秀创办了《青年杂志》(后改为《新青年》),这本杂志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,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。在“五四运动”中,陈独秀站在最前沿,与李大钊等人一起,举起了中国共产党伟大旗帜。然而,在1925年大革命后期,陈独秀犯下了严重的思想政治错误,导致党内外局势的动荡。到1929年,陈独秀被开除出党,时局变幻,让他从辉煌到黯淡,最终在1930年陷入贫困与困境之中。
此时的陈独秀,曾经的光辉与声誉已不复存在。作为《新青年》的创办人,他无法继续参与教育事业;曾经的战友李大钊被军阀所害,朋友易白沙在刺杀军阀失败后投海自尽。长子陈延年、次子陈乔年相继殉国,老妻高君曼早已离他而去。由于自己的错误判断,他被党内除名,且他对国民党的政策深感不满,多次公开批评国民党,最终被蒋介石悬赏追捕。
生活陷入极度贫困的陈独秀,流亡至上海,在石库门的小屋里隐姓埋名,化名为李先生。与此同时,潘兰珍,出生于江苏南通的贫困家庭兴盛网 ,经历了生活的艰难与不幸。年幼时随父母逃难来到上海,年仅十几岁的她便在工厂里为生计奔波。17岁时,潘兰珍在工厂遭遇了不幸,并因此产下一子。之后,她又在烟草公司做工,生活依然艰难。尽管如此,她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陈独秀和潘兰珍的命运原本平行,然而在国民党悬赏通缉陈独秀的情况下,命运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。潘兰珍最初并未认出“李先生”的真实身份,只知道他是一个与众不同、儒雅温和的邻居。随着他们逐渐深入了解,两人慢慢产生了情愫。潘兰珍对陈独秀心生敬意,而陈独秀也因潘兰珍的坚韧与纯净感到温暖。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9岁,但他们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,最终走到了一起。
结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,但充满了温馨。潘兰珍继续在烟草公司工作,而陈独秀埋头创作,二人相依为命。时光流逝,潘兰珍逐渐发现陈独秀的身份非同寻常,而她的丈夫“李先生”正是那位风头无两的陈独秀。然而,陈独秀一直隐藏身份,也未曾为她提供生活的保障。直到有一天,潘兰珍在报纸上看到关于“陈独秀被捕”的新闻,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丈夫是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家。
陈独秀入狱后,潘兰珍没有选择离开,而是始终坚持与他相守。她在南京的老虎桥监狱旁租房住,每天等待探监的机会。即便面临困难,她也没有寻求外界的帮助,坚持独立生活。五年后,陈独秀终于获释。出狱后,陈独秀宣布了与潘兰珍的关系,两人终于可以公开相守。
然而,陈独秀并未选择安稳的生活,而是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,带着潘兰珍一同前往四川江津。他希望在那里重拾自己的理想,展开新的事业,但迎接他的是邓家夫人的冷漠。尽管如此,为了潘兰珍,他决定在邓家小住。后来的生活更加艰难,陈独秀和潘兰珍的日子过得紧巴巴,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都成了问题。
陈独秀曾因创作而未拿到稿酬,这使得他们的经济状况愈发困窘。潘兰珍在忍受了种种艰难之后,终于忍不住向陈独秀提出希望动用那笔稿酬以度过难关。然而,陈独秀坚持不动用这笔钱,二人只能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。最终,在1942年5月,陈独秀因病去世,留下了对潘兰珍的深情遗言:让她生活自立,不用以陈独秀之名谋取利益。
陈独秀的去世并未改变潘兰珍坚守的信念。她没有借助丈夫的名声谋取利益,而是在丧事处理完毕后,选择在农场找到一份工作,自力更生,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,依靠自己的努力与养女过上低调的生活。这段双向救赎的爱情,也最终在1949年画上了句点。无论生死如何,陈独秀与潘兰珍的相遇与相知,注定是两人一生中的幸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